PCM(Pulse Code Modulation) vs 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類比訊號要在電腦網路上傳輸,必須先轉換成數位訊號。一般把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的過程稱為 A/D 轉換(Analog/Digital Conversion),而把數位訊號轉換為類比訊號的過程稱為 D/A 轉換(Digital/Analog Conversion)。

目前最廣泛採用的類比數位轉換技術為「博碼調變」(Pulse Code Modulation,簡稱 PCM),這是 1939 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所研發出來的技術。PCM 的主要步驟有三:取樣(Sampling)、量化(Quantization)和編碼(Encoding),茲分述如下。

取樣

取樣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一個「定時開關」來說明,如下圖所示。其中,x(t) 表示未取樣前的原始訊號,而 SW 為一定時開關,每隔T秒會自動開關一次。於是,原始訊號 x(t) 只有在 1T、2T、3T … 等時間間隔時,因開關 SW 為 ON 狀態,才會被導通輸出,其餘時間皆因開關 SW 呈 OFF 狀態而無法輸出。依此過程,最後便可得到取樣後的輸出訊號 y(t)。由於取樣後的訊號為脈衝訊號,其振幅與原始訊號在該取樣點時的振幅相同,所以取樣過程又稱為脈衝振幅調變(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簡稱 PAM)。


圖 2-6 取樣的基本原理

取樣的時間間隔稱為「取樣週期」(Sampling Cycle),單位為「秒」,可記做T;將取樣週期取倒數可得每秒的取樣次數,稱為「取樣頻率」(Sampling Frequency),單位為 Hz(次/秒),可記做 fs。

例如:如果每隔 1/100 秒取樣一次,則取樣週期為 1/100 秒,也就是一秒會取樣 100 次,亦即取樣頻率為 100Hz。

取樣過程所造成的訊號失真現象稱為取樣誤差(Sampling Error),取樣誤差與取樣頻率息息相關。取樣頻率不可太低,否則原始訊號取樣後將嚴重失真,難以重建。那麼取樣頻率究竟應該多快才夠呢?可由Nyquist所提出的取樣定理來說明。

取樣定理(Sampling Theory)

假設原始訊號 x(t) 的最高頻率為fc,則取樣頻率 fs 應大於或等於 fc 的兩倍,

亦即 fs≧2fc,將來才能由取樣後的訊號 y(t) 重建原始訊號 x(t)。

以電話網路的語音傳輸為例,取樣頻率為 8 KHz,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般電話線的頻率響應約為 300Hz~3.4 KHz,亦即最高頻率為 3.4 KHz,因此,根據取樣定理,電話語音的取樣頻率必須大於或等於 6.8 KHz 才不至於失真,所以電話語音的取樣頻率才會定為 8 KHz。

量化

經過取樣後的脈衝訊號,其振幅為原始訊號在該時間點的振幅,其大小值有無限種可能,無法直接編碼為二進位碼,因此需將其量化成階梯式的位階訊號,所以,量化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將取樣訊號取「近似值」的過程,每個近似值稱為量化等級或量化位階(Quantization Level),而量化等級間的級距間隔則視後續的編碼長度而定。

由於量化過程是將振幅取近似量,所以會產生所謂的「量化誤差」(Quantization Error),量化誤差的大小也是取決於編碼長度。

編碼

量化後的訊號已經變成階梯式的離散訊號,每個位階可以直接對應一個二進位碼,這便是編碼的過程。二進位碼的位元數稱為編碼長度(Encoding Length),編碼長度決定了量化等級的多寡及精密度。n 位元的編碼長度可以產生2的n次方個(2n)量化等級,例如,8 位元的編碼長度共有 28 = 256 個量化等級,16 位元的編碼長度則有 216 = 65536 個量化等級。換言之,編碼長度決定了訊號振幅的解析度,因此編碼長度與量化誤差的關係可歸納如下:

  • 編碼長度 n 愈大,則量化等級愈多,量化級距愈小(細),所以量化誤差也愈小。
  • 編碼長度 n 愈小,則量化等級愈少,量化級距愈大(大),所以量化誤差也愈大。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CP/IP 明確擁塞通知 (ECN)

L2TPv3 Enables Layer 2 Services for IP Networks

Q-in-Q(Dot1Q Tunnel) Sample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