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好文推薦

從「異」見中成長

Image
最近我家裏多了一本定期雜誌刊物 - 【商業周刊】,也許有些人對於商周中的一些時事政經論點不認同,但是我認為它起碼比水果周刊健康,談論事物也比較中立,其中我最喜歡商周不定期介紹各種職場心理及人生觀點討論的新書簡介,基本上商周出版或代理原文書都有一定的水準,都具有正面的價值及意義,所以,我常常分享給我公司的同事們,讓他們可以抱持著更樂觀的態度看待任何的問題及障礙。 以下轉載的文章就是來自於一本新書的推薦文,為什麼我會特別挑選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因為我自從當了講師之後,常常會針對各種不確定理論的詳細內容及來源與一些朋友或是講師討論,不過有時在討論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不同的人對於不確定理論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會有一些預設立場,討論事情時就很容易流於辯論,因為已經自認為對與錯了。 我常常在課堂問學生問題,不過90%的學生不會主動回答,另外10%的學生會以極小的音量發出聲音,所以我現在練就一雙好耳力,任何學生的口語我都聽得到。其實這是很可惜的,因為由講師帶領的課程最有價值的地方,不是由講師直接傳授講師已經消化的課程內容,而是學生與講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有時反而受益最大不一定是學生,有可能是講師因為您的問題讓他了解到他始終沒有留意到的細節甚至是誤解,這也是一直支持我這兩三年以來仍然繼續站在講台上的動力。 透過與學生的互動竟然會讓我在相同的課程內容不同的班級中學習到課本背後真正的知識,這是我從來未曾想像得到的,因為畢竟講師也是一個普通人,講師只是一位看書看得比較認真實作經驗比較多的學生而已。所以奉勸各位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上課時有問題就儘量把握您們的權益,一位盡職的講師就算被問倒了,也會在事後想辦法找到您想要的答案或是相關佐證文件資料 :) 問得好! — 換個問題,改變一生 Change Your Questions, Change Your Life 媒體推薦 *中國時報「職場大補帖」專文特別報導 *工商時報「我的大書坊」書摘推薦 *台北之音「音樂芬多精」主持人 洪士美(小美) 熱情推薦 *台北之音電台「新書推薦」單元特別選書推薦 *美國亞馬遜線上書店讀者4顆半星推薦 96年度 國軍文康書籍 精選好書 內容簡介 許多人在一生當中,都會有一個轉捩點,就是改變人生的「那一刻」。改變的關鍵,其實只在於「問對問題」,徹底改變平時問自己的問題。一般人多半會...

Gaining Knowledge - what’s the best way to do it?

Image
NLI網站最近有一篇文章在討論到底如何學習知識是最好的方式,其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然有錢上課最好,找個稱職的講師幫你消化整理絕對比自己矇著頭硬K來得有效率,但是也有些人是覺得寧願自修學習,因為也許本身功力已經到達一個水準,那時在教室中上課就會變成一種無聊的時間消耗。不過最後所談到的內容則是我個人目前努力的方向,透過Blog的形式來傳達我對各項課程的了解及額外教材的補充,希望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納教材的內容,放眼望去國外有愈來愈多的講師/CCIE都朝這個方向努力(在我Blog右邊的blogroll現在已經成為我每天吸收新知最重要的集散地,其中更是不乏相當深入精闢的技術文章),希望我們台灣的網路先進們也可以共同努力,打造更容易的網路自我學習空間。 A few days after my “ Knowledge or Recipes ” post, Greg Ferro started his “Experience or Certifications” series with a radical “ I would always choose certification over experience ” approach that quickly moderated into “ Knowledge is more fundamental than experience … but you need both ”. It’s nice to see someone else thinking along the same lines as yourself :). In his third post, he  discusses various approaches to gaining the knowledge you need to pass a certification exam . It’s debatable whether the certification exams really test your knowledge or memorization of facts from the training materials (including all the errors in the materials), but let’s not go t...

挖掘能力的黃金組合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3 期 作者:曠文琪 當年資、專業與金飯碗都不能被信任時,你還在靠學更多專長,或轉到熱門行業去應付嗎?今天起,你需要的是終生被雇用的力量。 你是一位專業人士嗎?你認為你夠專業,就可以一輩子無憂無慮嗎?如果你的答案為「是」,請試想一下以下的問題: 如果你所在的產業突然發生大變化,今天必須面臨無預警裁員,你能在三個月內,找到和現在一樣令你滿意的工作待遇嗎? 如果沒有把握,你就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最近職場發生的趨勢:產業巨變的速度比過去更快、專業人士遭遇失業的危機比過去更高。 新危機!再專業也沒有用 白領工作憑空消失,金飯碗一夕褪色 在美國,「在華爾街工作的人,像是一夕之間消失般。」《紐約時報》引述,今年上半年,有六萬六千多位金融專業人員被裁撤。在台灣,遠東航空上千名員工,一夕之間失去工作;《中國時報》七月十七日召開會議,決定裁員人數高達四百三十人。 證券分析師、銀行經理、空姐機師……,這些過去大家眼中的金飯碗,現在都不再容易端得穩。根據美國勞動局統計(BLS),從二○○六年到二○一六年,美國消失最多的工作機會,包含了需要高度金融專業知識的證券交易員,人數可能高達十三萬人,甚至比檔案管理員或電話行銷人員還要高。 「我現在手上的履歷表,最多的就是銀行經理與IT人員。」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說。當台灣越來越多公司因為成本,而把IT部門關掉,外包給大陸與印度時,「再專業也沒用,因為工作就是憑空消失了。」 資歷久也無濟於事,許書揚舉例,一位在製造業待了十年的人事經理,想要轉行服務業卻被刁難,「在一個領域待太久,可能求變的意願不強。」一位在大型外商服務十五年的會計副理,離職後卻長達半年找不到工作,理由是「公司大,分割精細,他只會做應收帳款一個細項;說好聽是專業分工,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耐。」 怎麼辦?你需要「就業力」 在興趣和趨勢的交集,工作永遠不缺 職場的競爭力,正在被重新改寫! 專業沒有退位,但你很專業卻不夠,你還需要就業力(employability)。 什麼是就業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直指,這是未來年輕人必備的能耐之一。研究就業力議題超過十年的英國學者哈維(Lee Harvey)分析,就業力的本質是永續實現自我的能力,而非只是擁有一份工作的能力。而他認為,新時代核心就業力包括態度、個人特質、職涯管理與自我行銷力。 「過去,我們都是只看外...

不加班、敢直言、理性跳槽 衝績效,先倒過來想!

《30雜誌》撰文=楊倩蓉 成功沒有既定模式,但成功者對工作的獨特看法,通常就是他們的致勝關鍵。 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傳奇家喻戶曉,他曾經致富,也曾經負債高達92億美元,後來東山再起,重登全美富豪排行榜。川普做事風格直接明快,他討厭工作不努力的人,也不喜歡冗長的會議,所以總是直話直說,免得浪費彼此時間;他也不喜歡休長假的員工,如果主管休長假,川普就會打電話問他負責的工作是否順利,在他看來,長假意味著對工作沒有時刻保持高度警戒。 國內知名製作人王偉忠,是電視圈出名的嚴厲型主管,對工作人員與演員都有極高的標準,沒有達到,鐵定破口大罵,毫不留情面。演員郭子乾回憶當年剛開始演戲時,常被王偉忠罵到甚至懷疑自己的生存價值,但是他心裡清楚,王偉忠不吝於給新人機會,他的高標準無非希望他們能在競爭激烈的電視圈內獲得一席之地。 知名昆蟲學者李淳陽,早年原本在農試所擔任農作物蟲害防治的研究工作,46歲那一年突發奇想:「如果我能用攝影機拍電影,讓人類透過昆蟲更了解大自然,世界也會更和諧吧!」在毫無拍攝經驗的情況下,他用時間和耐心不顧一切開拍,甚至到最後自己設計、改造出可以拍得又近又清晰的鏡頭。10年的黃金歲月,李淳陽拍攝出台灣第一部揚名國際的昆蟲生態紀錄片,甚至吸引「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特別來台製作李淳陽電視專輯。李淳陽工作態度實事求是,卻又能跳脫常軌思考各種可能性,造就他成為國際知名昆蟲學者。 根據日本作家夏川賀央多年職場經驗發現,優秀的人對工作的看法從一開始就跟普通人不一樣,常有「異於常人」的行為,夏川賀央歸納數種造就優秀工作者的特質。 特質1 說辭職就辭職 向著卓越的好公司,前進! 優秀的人是為自己工作,所以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境界,只要認為必須辭職,絕對不會感情用事而繼續忍耐、待在原處。 潛能成功學權威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說:「成功,並非恆常不變的目的地,而是不斷前進的過程。」優秀的人在得到某個結果之後,仍會繼續前進,永遠有目標在前,讓自己保持優秀。 連鎖餐廳和民集團創辦人渡邊美樹、網路公司GMO集團創辦人熊谷正壽,以及網路廣告公司Cyber Agent社長藤田晉等人,很久以前就以「成為企業領導者」為目標;雖然很難預測何時才能實現,但他們努力把每一刻做到最好,不但夢想成真,並且在達到「目標」之後,依然秉持著同樣的精神,...